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航天器产业链上市公司迎快速发展机遇期-全球热议

本报记者 李春莲 见习记者 彭衍菘


(资料图片)

据新华社消息,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在轨飞行276天后,于5月8日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李建杰表示,该试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后续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价的往返方式奠定了技术基础,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有效降低成本

随着太空航天活动规模的扩大,承担人员与货物运输的航天器的发射频次也越来越高。而高昂的成本是制约大规模载人航天任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随着商业资本进入载人航天领域,航天器的低成本运营已成为未来载人航天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低成本卫星会是一个趋势。”5月8日,中国卫通董秘吕静伟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比如公司近年来采购到的某些同款式的卫星呈现低成本趋势,在功能上不打折扣,性能却越来越好。

生产临近空间无人机航天器的航天彩虹证券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通过拓宽渠道、规模化生产与采购等方式来降低产品的成本。

除此之外,从国内外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载人飞船技术的发展来看,发展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也是降低载人航天任务成本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全球仅有美国和中国的企业掌握“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包括SpaceX、蓝色起源、中国航天。

微物联(福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勤表示,“以SpaceX为例,其‘二手’猎鹰9号火箭多次运载龙飞船和星链卫星,已极大降低发射成本。中国航天也已经达到了‘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平。此次实验的圆满成功,对于极大降低国内商用、民用卫星领域的射空门槛,布局我国星链来说意义重大。”

产业链公司将受益

“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以更低成本往返太空将会更加有利于太空探索和研究,将会促进太空旅游和航天商业更具实践操作性,未来商业化后会给航空航天市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Co-Found智库秘书长张新原表示。

伴随着航天技术的成熟,航空航天市场有望迅速扩大,航天器研发、卫星制造与应用等产业链上市公司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期。李建杰介绍,“相关机构预计,2021年至2025年,我国年均卫星发射数量将达到1000颗,年均火箭发射次数或冲刺55次;2026年至2030年,年均卫星发射数量更是有望达到3524颗,增加逾3倍。整个商业航天市场容量,在未来十年内,将达12万亿元。”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2年12月份出版的《2023年-2028年中国航空航天制造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展望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市场规模达到8933亿元,同比增长7.11%。

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特殊需求,也对零部件的生产制造提出更高要求。“比如阻燃材料和隔热材料等高分子材料便可以应用在‘可重复使用热防护技术’上,有效解决航天器飞行中的动加热问题。”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琦向记者表示。

由此,作为航天器产业链的上游,原材料及零部件等产业链企业将受益。东材科技证券事务代表张钰介绍,东材科技生产的部分高分子材料可以应用在航天器上,满足耐高温、抗烧蚀、可重复使用、高效隔热等要求。航天晨光董秘邓泽刚也向记者表示,公司制造金属软管等航天器零部件,已应用在军工产品上。

张新原表示,随着航天技术、设备、政策和市场的不断突破和发展,航空航天市场将会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市场规模,国内企业和上市公司也将迎来巨大的市场发展机遇。在国家政策利好与科技进步推动下,期待行业、研究机构、龙头企业和市场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培育好和发展好国内的太空产业和太空经济。

关键词:

下一篇: 最后一页

相关新闻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