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年,上海警方在采集基础信息的时候,从废弃的拆迁楼内发现了一名流浪的老人。
这名老人蓬头垢面、神志不清,可是谁能想到他是一位高考状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他叫姚远,曾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在北京还有着一份“铁饭碗”的工作。
可是当面对人生中最为难熬的日子时,他却选择了逃避,以至于造成了半生的悲剧。
近几年来类似事件有很多,不知从何时起掀起了一股“放弃所有的一切去流浪”的畸形想法。
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下,好像很难与自己和解,只想匆忙逃离现有的生活,而姚远把这种想法变成了现实,却落得这样的下场。
那么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2
虽然现在的姚远非常落魄,但是他曾经也有过辉煌的成绩。
1971年,他出生在湖北一个偏远的山村,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不过他却与众不同。
小时候的姚远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和别的同学相比,他总是能考出优异的成绩。
不出众人所料,他凭借优秀的成绩成为了当年的高考状元,成功升入北京理工大学。
姚远的人生一直进行到考入大学前,都十分顺利。
尖子生、成绩好,也许接下来他还会在大学中继续保持这样的势头,可是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在这所名校中,姚远曾经的优秀不再是他独一无二的特殊,与他升入同一所学校的同学,有的甚至比他还优秀。
他来自于一处偏远的山村,而身边的同学大多家境殷实,除了学习成绩好,眼界、谈吐都要比他高出不少,他们其中不少还有别的艺术特长。
面对自己和同学之间巨大的差距,姚远感到一阵恐慌,原来在小山村外还有如此繁华的世界和一群更厉害的人。
有北理工的同学提到姚远,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人喜欢独自泡在图书馆,不喜欢和别人打交道,总是独来独往。
甚至等到了毕业的时候,班上还有同学不知道他的存在。
姚远之所以自己一个人行动,与他本身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
身边的人都比自己优秀,而原生家庭又不能提供任何帮助,那就只能一个人不停地努力,以便维持住原本“优秀”的名头。
显然他这是无法接受自己“泯然众人”的境遇,但是人外有人,谁又能保持一辈子领先于他人?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辈子中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凡”,可惜的是姚远在他的前半生里始终不明白这个道理。
在这样不断煎熬的心境中,姚远度过了大学四年的时候,并且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进入到军工系统成为了一名研究员。
其实,如果他和以前的自己相比,那么他已经是一个非常优秀且成功的人了。
从偏远山区的穷学生到科研单位的研究员,实现的不只是经济上的富裕,还有阶层上的跨越。
相比较于同期毕业的同学,姚远能得到的这份“铁饭碗”工作,已经很不错了。
他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远在湖北的父母,两个老人也为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儿子而开心。
可是姚远还没有高兴太久,正式进入社会后的他才发现,现实远没有他想象的这么美好。
在军工系统做科研,讲究的是资历和研究成果,每天要面对枯燥的实验和轰隆作响的机器。
这里的一切与姚远心中大展拳脚的理想相差甚远。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身边的同事都升职了,而他还只是一名底层的研究员,这让姚远再次感受到了刚刚收入大学时的那种恐慌与自卑。
为什么他每天如此努力的工作,却还是没有什么成就和回报?
而且当年毕业不如他的那些同学,有的已经进入仕途平步青云,有的创业成功变身大老板,他却只是一名拿着固定工资的小研究员。
在他的面前似乎横亘着一道通过自身努力都无法跨越的鸿沟。
其实姚远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已经是他能够达到的最好的结果,这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也是无法触及的生活。
可是他总觉得还不够,不想向生活妥协,但有些东西不是单凭个人的能力就能获得的。
这个世界太庞大,在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之后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姚远却选择了辞职。
原因很简单,32岁的姚远早就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
父母总是打电话希望他考虑婚姻的事情,但碍于事业始终没有任何突破,他对此没有任何打算。
在一次与父母的争吵后,他一气之下瞒着父母辞去了工作,决定前往上海寻求新的出路。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勇敢的选择: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前往另外的领域寻找新的机会。
然而在这背后不过是冲动之下的过激行为。
对于姚远来说,上海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没有充足的准备和了解,怎么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呢?
他只不过是想逃避北京的一切,脱离这个让他备受煎熬的地方罢了。
而这一切的结果就是他在上海流浪了12年,等到被发现的时候,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3
等姚远的父母匆忙赶到上海时,两位年迈的老人看着满头白发的儿子崩溃大哭。
很难想象他是如何从一个文质彬彬的大学生,堕落成一名口齿不清的流浪汉。
自己的孩子明明是这么优秀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想不开去流浪?他到底经受了什么样的苦难才会变成这样?
姚远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众人才从他的回忆中拼凑出来一个可悲的事实:
在现实的重压下,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心态彻底崩溃于是选择了流浪。
他去流浪的那一年,正好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当时的他刚刚失业根本找不到工作。
其实在当年严苛的经济环境下,很多人都经历了失业,但他们都通过各种方法寻找生活下去的出路。
哪怕日子过得辛苦点,这些年也都缓过来了。
可是姚远却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自暴自弃。
2003年,他刚刚辞职来到上海,认为凭借自己的名校学历和多年的科研经验可以随便找到心仪的工作。
然而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里,不只是有着众多的名校毕业生在竞争,还有着很多“海归”。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又给了姚远一次迎头痛击,比起在学校和北京的那些年,在上海的日子里更令他难受。
大的公司他进不去,小的公司他瞧不上。
好不容易进了一家规模还算可以的企业,面对比自己年轻的领导,姚远的心理很不是滋味。
明明自己的资历比领导老,为什么要被这些小伙子们呼来喝去?
可是现实就是如此,如果好好干下去,说不定还能在后面的日子里实现升迁,毕竟上海的竞争激烈,也就意味着机会更多。
姚远却不这样想,他总是不满足于找到的工作,开始了频繁的跳槽,最短的一次工作他只干了不到一个月。
他换工作的次数太多了,以至于很多企业看到他的简历之后直接拒绝录用。
慢慢地,姚远这些年的积蓄也花光了,可他仍然在原地踏步。
恰巧金融危机爆发,他再也找不到工作了。
他一想到自己曾经在北京有着稳定的工作,结果现在一穷二白连住的地方都没有,索性丢掉手机与家里断绝联系,选择了去流浪。
在流浪的过程中,他不再去考虑所谓的成功,也不再把自己和别人作比较,就是不停地翻找垃圾桶,累了就睡觉。
“我不是姚远,我只是一个流浪汉。”
仿佛曾经的高考状元姚远,就没有从这个世界上存在过。
只要他不去想那些事情,那么这些年的失败就可以当做从来没有发生过。
从2008年到2020年,整整12年的时间,姚远就通过“不去思考”的方式来躲避着现实的一切。
有人会觉得,他能不顾一切去流浪,这看起来挺潇洒的啊。
可是如果姚远真的能够坦然面对失败,又为何在流浪的过程中逐渐遗忘了曾经的自己呢?
这是一种逃避,他无法在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中找到平衡,只能通过封闭内心,把自己困在阴暗的角落中。
说白了,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只不过他的情况太严重了。
但这一切真的就只是“想不开”这么简单吗?
4
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已经达到4.98%,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病率已接近7%。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患有焦虑障碍的人。
在忙碌的社会节奏下,无论是生活的压力还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都给每个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焦虑与担忧。
即便是看起来非常乐观开朗的一个人,也许在不为人知的背后,他也有着自己的痛苦。
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们能通过娱乐或者与别人沟通的方式,以此排解掉焦虑。
但还有一部分人,他们的紧张无处发泄,又天生缺乏自我和解的能力,积少成多,最后被一件件小事彻底压垮。
姚远便是如此,从他被发现时的状态来看,已经患上的相关的病症,必须在医生的治疗之下才逐渐恢复神智。
在他的前半生里,自卑感与落差感不断交织,又是独自一人生活,加上失业的压力无处释放,最后他才自暴自弃。
与自己和解,很难,所以他选择了逃避。
去年,有人在姚远的老家见到了他和他父母,与之前相比,他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
在经历了这些年的起起落落之后,最终的姚远还是回到了湖北的家中。
当谈起之后的打算时,姚远的语气中没有了以往的颓废和自卑,只剩下平静。
“先找一份工作吧,得养活自己和父母。”
在度过了大半的人生过后他才幡然醒悟,曾经把他困住的那些事情,不过是一场镜花水月。
外界的一切与自己有何关系,只有脚踏实地做好当下的事,才是正确的态度。
关键词: